圖片來源 : Pixabay |
▪ 當孩子玩得滿身泥巴搖搖晃晃地朝你飛奔過來要抱抱時,
你是不是會脫口而出 : 媽呀,你是去哪裡玩了,怎麼搞得這麼髒 ?
▪ 當你跟同事講話,對方愛理不理講三句才回一句時,
你是不是會忍不住想咒罵 : 莫名其妙,是誰欠你三五八萬,幹嘛把氣出在我身上 ?
▪ 當學生上課心不在焉甚至打起瞌睡時,
你是不是恨不得賞他十大板,把他踹出教室,以懲戒他不尊師重道的態度 ?
作家 – 安德烈.紀德說 :
「關鍵,在於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目睹的事物」
我們看待一件事物的眼光將決定它對於我們的意義。有時候,當我們換上不同的濾鏡,用不一樣的角度和想法來看待事情時,常常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孩子玩得滿身泥巴」,其實代表了他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在當下的活動裡,衣服弄髒了可以洗,但孩子那股熱情和專注才更值得被讚賞。
「同事回話愛理不理」,也許他今天來上班的路上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 ?也許他的心裡正被什麼煩心的事困擾著以致於無法專心聽你說話 ?
「學生上課心不在焉打瞌睡」,可能他身體不舒服 ? 晚上沒睡好 ? 家裡發生了什麼事 ? 當我們用另一種方式和心情來看待眼前的事物時,產生出來的反應和結果也必然會大大的不同。
曾經看過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
我們都有缺點,所以彼此包容一點;
我們都有優點,所以彼此欣賞一點;
我們都有個性,所以彼此謙讓一點;
我們都有差異,所以彼此接納一點;
我們都有傷心,所以彼此安慰一點;
我們都有快樂,所以彼此分享一點。
是啊,正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際遇,堆疊累積出了不同的故事,於是,
「眼見」都不一定能「為憑」,更不能作數,
既然這樣,不如讓我們更換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情」和那片「濾鏡」,多一些愛、關懷和包容,去發覺事件背後的故事。或許就能化干戈為玉帛,把事物轉化為美好的那一面,這樣不也是挺好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