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關於學習,我們一直以來可能都誤會了喔。
要了解學習這件事,
可得先來認識一下主導學習成果的主角 - 大腦。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最高學習法>
作者本身並非作家,而是一位教育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
著重在人類學習、記憶和腦部刺激的研究。
他以腦神經學的角度出發,
將大腦的構造、功能與學習的方式串連在一起,
透過書中有趣的小實驗,
拆分成12種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觀念,
讓我們更了解原來學習是怎麼一回事。
「蛤! 竟然不是這樣?!」、「喔! 原來是這樣~」…
是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兩種反應。


這本書適合什麼人來看呢 ?
適合已經在職場的人。讓你看懂大腦是如何吸收知識,讓你的簡報更有說服力
適合還在學的學生。讓你看懂大腦需要怎樣的學習方式,讓你的學習更精準有效
適合身為教學者的講師。讓你看懂大腦是如何連接記憶,讓你的教學能更有效地傳達


這本書不適合什麼呢 ?
這本書不適合以電子書的方式閱讀,
「蛤?!」「咦?!」為什麼呢 ?
這個就和大腦吸收資訊的方式很有關係喔。
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除了紙本書 vs. 電子書的實驗結果,
書中還有不少顛覆我們對於學習和記憶的既定印象,
有趣到我連續閱讀了兩次。
讀完後感覺自己好像歷經了一場奇妙的大腦之旅。


週末的晚上,邀請你一起來趟奇妙之旅吧 ~



12個學習法 :


1.文本和口語 – 閱讀文字的同時,無法聆聽他人說話


作者在這個章節裡讓我們練習同時接收不同來源的聲音,例如同時打開電視的新聞頻道和收音機裡某個談話性的節目,讓我們試試看能否完全聽懂電視裡的人,和收音機裡的人在說什麼? 答案是「無法」

這個與大腦的額下迴,聽覺皮質和視覺皮質有關。(好,我看到你眼中的迷茫了)
重點就是 : 「當你想一面閱讀,一面聽人說話,和你想同時聽兩個人說話一樣 : 完全不可能」

所以,
如果你是講者,你準備的投影片請不要或只用極少的文字 (不超過7個關鍵字)
如果你是聽者,那麼深度筆記將有助於學習。

電腦適合拿來做抄寫表淺筆記,一聽到就立刻打字出來是一種下意識的即時反應,並沒有經過大腦思考
紙筆適合拿來做深度筆記,資訊會經過大腦處理並加以組織。


2.圖像和口語 – 聽演說同時觀看圖像,有助於增進學習和記憶


圖像會比文字更能讓人理解與接受。

所以,

如果你是講者,你準備的內容投影片請以圖片為主。一張投影片一張圖片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需要將圖表/表格放進投影片時,請務必先顯示出座標軸並加以解釋。然後再逐次疊上一行數據並附帶口頭說明,讓聽者的視覺能適應並將資訊傳至大腦做處理。




3.空間 – 可預測的空間配置能釋出心理資源,有助於增進學習和記憶


在這個章節中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
我們的大腦在形成記憶的時候,除了會吸收資訊本身,還會連同接收資訊當下的空間,位置都一併記憶下來。

也就是說當你每翻閱紙本書一頁,你的閱讀順序會是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進行,日後當你在重新回憶某個資訊時,你會有印象那個資訊是在紙本書的大概是書本的幾分之幾的地方,大概是在第幾段落的位置…紙本書的位置是不會改變的。

但是電子書上的內容資訊卻會因為閱讀器的方向調整而跟著變動,這一點是不利於大腦將資訊生成記憶的。

因此,如果想要有效地吸收並記憶閱讀的內容,紙本書的效果會比電子書好。
如果你是簡報製作者,請記得運用大腦的這項特質,讓你的投影片或是講義的格式保持一致,便於聽者吸收。



4.情境/狀態 – 練習時的「場所」和「感受」,會形成我們學習內容中不可或缺的面向


這裡講的練習的場所是指外在環境;練習時的感受則是指內在環境,也就是我們的情緒。

比如說,有些人喜歡在速食店或是咖啡廳唸書,是因為他的大腦在記憶時會去連結到周遭的環境。

而練習時的感受,則是指當你接收到某個訊息時當下的情緒,這也會影響到大腦的記憶。比如說,當你某一首歌曲時,會自然地想起高中時期。

因此,如果只是單次活動,平時的訓練場所和情境最好是直接模擬上場時的情況。
如果需要多次運用,那麼請試著在不同的場所進行訓練,讓大腦更有彈性地形成記憶。




5.多工能力 – 人類無法一心多用,否則會影響學習和記憶


哈,這個章節完全推翻了有些人可能會很自豪的「一心多用」。我們的大腦是無法一心多用的喔。我們也許會覺得身邊有些人看起來真的就可以一心多用,別誤會,他們並不是一心多用,只是在不同任務間切換的速度比平常人快速一些而已。

因此,如果想要達成有效地學習,還是必須回歸 : 一次只專注地做一件事

同樣的道理,在設定目標時,如果一下子設定了太宏偉的巨大目標,就很可能讓自己因為想要快速地達成目標,而陷入一心多用的陷阱。
請設定漸進式,比較小的目標。先讓自己專心達到第一個目標,達成後再往下一個目標前進。




6.交錯 – 練習過程中交錯各種技能,將有助於增進「臨場表現」和「技能遷移」


在這個章節裡,作者以運動員在做平時訓練為例,如果每次訓練都是長時間的訓練單一動作,訓練的效果會低於不同動作交互練習。不同動作交互練習更有利於提升臨場表現的結果。請記得「先教會,再交錯」




7.錯誤 – 接受錯誤有助於增進「學習」、「記憶」和「預測」


「人類有多少種感官 ?」
「誰發明電燈泡 ?」
「牛看到什麼顏色會發怒 ?」

你的答案也跟我一樣嗎 ? 「人類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5感」「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牛看到紅色會大怒」….

這個章節裡要讓我們知道,我們「以為」知道的資訊不見得是對的,能夠認知正確的資訊將有助於大腦進行「校正回歸」。接受錯誤,從中學習並規避錯誤。

上列問題的正確答案其實是「人有17種感官。除了上面回答的5感外,還有痛感,平衡感,饑餓感,渴感,熱感,冷感…等等的感官」,「燈泡是華倫.德拉魯發明的。愛迪生是將燈泡商業化」,「牛是雙色視覺動物,分不出紅色綠色。牛會發怒是被鬥牛士甩弄旗幟和披風的威脅性動作激怒的」。

記得更新一下我們記憶喔~



8.回想 – 回想與複習、再認不同。回想能建立更強,更深,更容易存取的記憶


講到「回想」這個學習法,我們要先了解的是,記憶有3階段 :
編碼,儲存和提取 - 將資訊輸入進大腦,資訊留在大腦,和資訊再從大腦輸出。也就是當編碼(接收的資訊)的次數夠多,大腦就容易將它儲存起來,最後如果提取(回想)的次數也夠多,那麼這筆資訊就會牢牢地被記憶住。




9.促發 – 促發能夠預先啟動「知識」、「期待」和「策略」來增進我們的學習


先來試試這個實驗 :
「有個男孩和他爸爸染上疾病。爸爸病情迅速惡化,不幸過世。男孩被送進醫院需要做緊急手術。外科醫生一進手術室看見男孩,大聲地說 : 喔,我不能做這個手術,他是我兒子啊 !」

蛤 ?! 爸爸不是死了嗎 ?!

這個章節裡講的是「促發」。促發是指大腦會依據接受到的訊息關聯度,自己「預測」出結論。於是,因著這樣的特性,我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足以讓人產生無法磨滅的感受,因為對方的大腦就會依據它所接收到的印象自動產生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的結論。

兩位老師,一個西裝筆挺,一個打扮休閒。西裝筆挺的老師,會讓我們感受權威,進而產生距離感;打扮休閒的老師,則會讓我們感到放心和親近。這是大腦的促發作用。

回到一開始的實驗 : 你是不是也被大腦的促發作用騙了 ?! 因為大腦接收到兩次「爸爸」和「男孩」的資訊,於是自然地啟動+促發大腦將外科醫生和男性聯想在一起。

外科醫生是男孩的媽媽 !!




10.故事 – 善加利用故事來增進「理解」、「引導思考」並「形成記憶」


你喜歡聽故事嗎 ? 我喜歡 !
這一點相信不論是教學者或是我們一般人都會非常認同的。任何資訊,如果能夠透過「故事」的形式傳達出去,那麼它被大腦記憶住的機率將大大提高。講者跟故事之間的情感連結,會直接決定聽者如何跟這個故事同步,如何跟講者同步,對講者產生認同感。

會說故事的人,傳達出去的訊息會提高並加深自己的訊息被對方接受並深植為深刻記憶的重要關鍵。




11.壓力 – 適度的壓力有助於增強記憶與一般學習



「壓力」是一種感受而不是情緒,當我們感受到適度的壓力時,身體會產生生理反應,例如 : 心跳加速,呼吸變快…等等,促使大腦的神經元開始運作,進而增強記憶,並且生成新的神經元 (新奇感) 來處理新資訊,讓學習能力大幅提升。

但是要小心注意的是,長期處於壓力之中或是極高度的壓力下,大腦的神經元會被殺死,而暫時停止形成新記憶。這時我們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就會趨近於零…。




12.分散 – 把練習的時間切割成幾個分散的段落,可以增強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最後一個學習法「分散」,書中舉用了「臨時抱佛腳」來做說明,非常容易了解。
根據研究顯示:我們在學習後的24小時內,遺忘的程度高達約70%。也就是說,考試前的臨時抱佛腳,這種「單次而長時間密集」的練習,它可以讓我們的大腦快速地形成記憶沒錯,但是基本上考完也真的就會忘光光了喔。

有效地學習應該是要將練習的時間切割開來,分配到一段比較長的時期裡。這樣子大腦就可以形成並保留較為持久的記憶。

所以,如果你在一星期之後有場重要的簡報會議,請分散到每天做練習。
如果你在一個月之後有場重要的簡報會議,請分散到每一週做練習。
如果你在一年之後有場重要的簡報會議,請分散到每個月做練習。
如此一來,就能讓大腦維持勞固又容易提取的記憶。想忘也很難忘記喔~


好囉,整本書到此要接近尾聲了。
你覺得有趣嗎 ?
作者沒有使用那些文謅謅、硬邦邦的教條,
取而代之的是用大腦的部位以及它們運作的方式,
讓我們了解大腦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學習和記憶。
不過我相信,看完了整本書,
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
還是搞不懂額前葉、海馬迴、前扣帶皮質、杏仁核….對吧 ?
但是完全不要緊,
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它們是怎麼運作的,
只要我們能善加運用它們運作的方式,
就能讓自己的學習或是自己想要教給別人的知識能更加地有效。



最後附上書中每一個章節對應的精髓單句 :

  • 文本和口語 – 閱讀即是靜默的對談,除此無他 by Charles Lamb
  • 圖像和口語 – 我們只能聽見並理解我們已經有點熟悉的東西 by Henry David Thoreau
  • 空間 – 一切各有其所,各在其所 by Charles A. Goodrich
  • 情境/狀態 – 重點不在你取自何處,而在你如何運用 by Jean-Luc Godard
  • 多工能力 – 一個人能一面開車一面接吻,只是因為接吻不夠認真 by無名氏
  • 交錯 – 如果你認為冒險不安全,那就試試一成不變,它會致命 by Paulo Coelbe
  • 錯誤 – 我不會輸 – 我不是贏,就是學習 by無名氏
  • 回想 – 我們並非思考我們記得的事,而是記得我們思考的事 by Jored Cooney Horvath
  • 促發 – 某個觀念進駐你的腦袋後,多半會從此留下來 by Eliezer Yudkowsky
  • 故事 – 斷開腦海裡知識之間的連結,就像關掉網路上的頁面 : 它們等於不存在 by Steven Pinker
  • 壓力 – 劑量決定毒性 by Paracelsus
  • 分散 – 沒有任何事物會消亡,它們只是偶而沉睡,被遺忘 by H.Rider Haggard


書裡還有更多有趣的小實驗,
作者就是運用這些小實驗讓我們更加了解大腦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
當我們了解大腦的運作邏輯後,
就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容易,更有效率。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
你對這本書有興趣嗎 ?
記得,要買紙本書喔。(笑)


今天分享的最高學習法,希望你會喜歡。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按讚和追蹤,這樣就能即時收到更新的文章喔



#佩居的談天療心室
#和你分享生活分享閱讀分享心情